欢迎访问:第三方检测机构 官方网站!

关联站点:

156-0036-6678

气候环境试验三方检测

微析基于10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和遍布国内的服务网络,每年出具近十万分技术报告

其中包括众多世界五百强客户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测试、研究开发、法规咨询等技术服务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

2025-07-09 微析研究院 气候环境试验

服务地区:全国

报告类型:电子报告、纸质报告

取样方式:快递邮寄或上门取样

报告语言:中文报告、英文报告、中英文报告

样品要求:样品数量及规格等视检测项而定

注:因业务调整,微析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

北京微析技术研究院进行的相关[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可出具严谨、合法、合规的第三方检测报告。

如果您对[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有报告、报价、方案等问题可咨询在线工程师,收到信息会在第一时间联系您...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是为了评估电池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确保电池在实际使用中能适应各种气候环境,保障电动汽车的正常运行与安全。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目的

目的之一是验证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情况,确保电池在炎热地区使用时仍能稳定工作。其二是测试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放电能力、充放电效率等,保证电池在寒冷地区可正常使用。其三是模拟湿度环境,检查电池的防潮、防水及内部电气性能是否受影响,保障电池在高湿度环境下的安全性。

目的还包括评估电池在温度循环变化环境中的耐久性,看电池能否承受频繁的温度波动而不出现性能大幅下降或损坏。另外,测试电池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耐受性,如极热、极寒等,以确定电池的极限适应能力。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方法

方法上可采用高温试验箱来模拟高温环境,将电池置于设定好温度的试验箱中,保持一定时间,然后检测电池的电压、容量、内阻等参数变化。

低温试验则使用低温试验箱,把电池冷却到指定低温,同样测试相关性能参数,观察电池在低温下的放电特性等。对于湿度环境试验,会将电池放入恒温恒湿箱,控制湿度和温度条件,检测电池的绝缘电阻、外观变化等。

温度循环试验是让电池在高低温之间进行循环变换,比如从低温升到高温,再从高温降到低温,多次循环后检查电池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以此评估电池的耐温循环能力。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分类

按气候因素可分为高温试验、低温试验、湿度试验、温度循环试验等。高温试验主要针对炎热气候场景,低温试验对应寒冷气候场景。

按试验场景还可分为车载气候环境试验和实验室模拟气候环境试验。车载气候环境试验是将电池安装在实车中,在实际行驶过程中经历不同气候环境进行测试;实验室模拟则是利用专业试验设备模拟各种气候环境条件来测试电池。

另外,还有极端气候组合试验,比如同时模拟高温高湿、低温低湿等复杂气候环境来测试电池的综合性能。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范围

范围包括不同地区的典型气候条件模拟,像热带地区的高温高湿环境、寒带地区的低温环境等。

还涉及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模拟,比如夏季的高温、冬季的低温以及春秋季的温度湿度变化等情况,以此全面覆盖电池可能面临的气候环境。

同时,试验范围涵盖电池的不同状态,如充电状态、放电状态、静置状态等下的气候环境适应性测试,确保电池在各种工作状态下都能适应气候环境。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项目

项目包括电池容量保持率测试,在不同气候环境试验后检测电池容量相对于初始容量的保持情况。

还有电池内阻测试,通过测量不同气候环境下电池的内阻变化,判断电池内部结构是否受损。另外,电压稳定性测试也是重要项目,查看电池在气候环境变化时电压是否稳定,有无异常波动。

此外,还有安全性相关项目,如热稳定性测试,检查电池在气候环境影响下是否会发生热失控等安全问题;以及外观完整性测试,观察电池外观在气候环境试验后有无变形、腐蚀等情况。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参考标准

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该标准规定了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的要求和试验方法,其中涉及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循环试验相关内容。

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其中包含了电池在不同气候环境下安全性测试的相关要求。

ISO 12405-2:2019《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 第2部分:气候试验》,该标准对车辆电气电子设备的气候试验环境条件和方法等进行了规定,适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气候环境试验参考。

SAE J2464-2016《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组的安全要求》,其中涉及到电池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安全相关要求和测试方法。

GB/T 38031-2019《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该标准规定了动力蓄电池的安全要求,包括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安全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

QC/T 897-201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与GB/T 31485类似,对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试验等有规定,涉及气候环境下的循环试验。

IEC 62660-3:2013《锂离子电池系统的安全、循环寿命和可充电电池的回收利用 第3部分:电动汽车用电池系统》,其中包含了电动汽车用电池系统在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和测试方法。

GB/T 18384.3-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虽然主要针对触电防护,但其中涉及到车辆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电气系统的安全性相关内容,对电池气候环境试验有一定参考意义。

GB/T 35347-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规定了动力蓄电池的电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包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电性能测试相关内容。

GB/T 31467.1-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1部分:安全要求与测试方法》,同样对电池包和系统的安全要求等进行规定,涉及气候环境下的安全测试等方面。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之一是试验前要确保电池处于正常状态,电量等参数符合初始要求,避免因电池本身状态异常影响试验结果。

试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试验箱的温度、湿度等参数,保证试验条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防止参数波动过大导致试验结果不可靠。

试验结束后,要缓慢恢复电池环境条件,不能突然改变环境,以免对电池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仔细检查电池各项性能参数,确保试验数据准确有效。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合规判定

合规判定首先要看电池在各项气候环境试验后的性能参数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比如容量保持率是否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内阻变化是否在允许值内等。

如果电池的安全性指标,如热稳定性、外观完整性等满足标准要求,则在安全性方面判定为合规。若各项性能和安全指标都符合相应参考标准,则判定该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合规。

若有任何一项指标不满足标准,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可能是试验过程有误或电池本身存在问题,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试验或改进电池设计等,直到符合合规要求为止。

电动汽车电池气候环境试验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之一是电池生产企业在电池出厂前进行气候环境试验,确保生产的电池符合不同气候环境下的使用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汽车制造企业在将电池安装到电动汽车前,会进行气候环境试验,验证电池在车辆实际使用中的气候环境适应性,保障整车的性能和安全。

此外,科研机构在研发新型电动汽车电池时,也会通过气候环境试验来评估电池的性能表现,为电池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推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

相关服务

热门服务

微析研究院客户服务流程

01

02

03

04

确定需求

欢迎来公司实验室考察

或与工程师电话沟通业务需求

寄送样品

微析院所工程师上门取样

或自寄送样品到微析指定院所

分析检测

样品分析/检测

技术工程师开始制作分析汇总报告

出具报告

寄送报告,工程师主动售后回访

解决您的售后疑惑

为什么选择我们的检测服务?

我们拥有先进的检测设备、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份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我们还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双资质认证,检测报告具有法律效力
专业技术团队,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先进检测设备,确保检测结果精准可靠
高效服务流程,快速出具检测报告

客户案例

  • 产品检测
  • 成分分析
  • 性能检测
  • 产品研发

服务优势

CMA

CMA检测资质

微析院所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获得了CMA资质认证成为正规的检测机构,不出具CMA检测报告的机构请斟酌。

数据

数据严谨精准

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建立了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每个检测项目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与归档,以便随时查阅追溯。

立场

独立公正立场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行事,不受任何外部干扰,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服务

服务领域广泛

服务领域广泛,涉及众多行业。食品、环境、医药、化工,还是建筑、电子、机械等领域,都能提供专业检测服务。

CMA检测资质

微析院所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获得了CMA资质认证成为正规的检测机构,不出具CMA检测报告的机构请斟酌。

数据严谨精准

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建立了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每个检测项目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与归档,以便随时查阅追溯。

独立公正立场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行事,不受任何外部干扰,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服务领域广泛

服务领域广泛,涉及众多行业。食品、环境、医药、化工,还是建筑、电子、机械等领域,都能提供专业检测服务。

资讯动态

业界资讯

常见问题

服务客户

+

出具报告

+

专业人员

+

实验仪器

+

多地实验室